制药设备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李锦斌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在安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愈加深刻地认识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牵住创新“牛鼻子”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把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增强创新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新”不等于“好”,不等于顺风顺水,更不等于坐享其成。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这一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之间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新发展阶段的到来,不是时间演进的自然结果,而是创新驱动、砥砺奋斗开创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步、跨越的每一个重大关口,无不留下深深的创新烙印,浸润着砥砺奋斗的汗水。只有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自觉,才能清醒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办好自己的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安徽考察,都对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对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安徽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时”与“势”。新发展阶段既是阶梯递进、厚积薄发的积势蓄能期,也是优势集聚、机遇彰显的战略叠加期,还是挑战增多、风险加大的承压前行期,更是跨越赶超、爬坡过坎的时间窗口期,能否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最主要就是看能否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经过反复比较,我们感到,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步伐是快的,但与中央的要求比、与实践的需要比,在创新理念、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发展阶段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演进的认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全力办好自己的事,突破发展瓶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AMOLED柔性显示屏具有自发光、高分辨率、响应速度快、可实现弯曲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图为维信诺(合肥)第六代全柔AMOLED生产线建设工程展厅内陈列的柔性显示屏产品。 安徽日报记者徐旻昊/摄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突出创新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中国之治”的一大成功“秘钥”。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具有最广泛的渗透性、扩散性和支撑性,已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各个领域,是最核心的动能。只有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充分肯定了安徽从实际出发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思路和举措,强调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对安徽来说,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实现“在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深化认识,积极付诸实践。比如,年安徽经济总量接近全国十强,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皖北6市平均经济体量约相当于年的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我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很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担子还很重;又比如,与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安徽县域经济体量较小、民营经济实力还不强,国家专门为安徽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但一些地方还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依赖,舍不得那些产业层次较低的“坛坛罐罐”,不敢“腾笼换鸟”,不会“破立并举”。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是发展阶段、思想观念、工作方法的问题,实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问题,是有没有真正把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落实到具体发展实践的问题。只有更加坚定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创新引领,让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上强化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必须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创造高水平供给能力,才能有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在此背景下,各地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作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加强城乡经济循环等方面已有许多生动而鲜活的案例,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充分说明,只要善于把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战略战术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强化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明确要求,安徽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答好这份时代考卷,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我们提出加快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等“三地一区”,落脚点就是要加快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国一盘棋。与沪苏浙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一体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城区、县城、园区五个层面“区块链接”,努力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的成效。

二、牢牢把握“四个面向”战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四个面向”体系完整、逻辑严谨、内涵深刻,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既体现问题导向又凸显领跑思维,进一步标定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问题实际上是卡脑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建设科技强国,首先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厚植科学基础,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允许“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量子通讯是安徽科技实力最闪亮的名片。对这项重大战略基础研究,我们从年开始就全力支持、全力配合,统筹全省、集聚国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将服务保障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全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目的就是要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大国重器”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正是以这种“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精耕细作,才涌现出“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就是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关键是要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又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痛点和短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安徽既要迈过这道坎,也要承受这些痛。这些年,我们坚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强化创新驱动,突出科技赋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连续3年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加快建设“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大力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昨天的科技之花就是今天的产业之果;今天的科技布局就是明天的产业格局。在这一“蝶变”进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是要塑造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越是要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加快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甩掉卡脖子的手又锻造“杀手锏”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国科技实力的标志,是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甩掉卡脖子的手,就是要聚焦“断点卡点”补短板,全面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锻造“杀手锏”技术,就是要聚焦优势领域铸长板,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培育更多“单打冠军”,核心都是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比如,从智能语音发展历程看,年之前中国语音市场几乎全部由国际巨头掌控。科大讯飞成立之后,深耕这一领域多年,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语言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正是占领了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才拥有了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以科大讯飞为依托建设的“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超过家。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中,安徽牵头承担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协同推进16项长三角联合攻关专项,沪皖共同研制的陶铝新材料已应用于C国产大飞机等多个领域。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关键核心技术攻下了就是“国之重器”,攻不下就是“国之命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合精锐力量协同攻坚,只有尽早把短板补齐,把长板拉长,才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塑造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近年来,安徽省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成就。其中,“中国声谷”龙头企业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国际核心赛事上荣获超过40余项世界冠军,研制出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图为科大讯飞研究院研发团队在进行技术攻关。 安徽日报记者李博/摄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人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技工作服务的对象。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动阐释了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科技创新领域最集中、最现实、最深刻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这就要求我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0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