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设备

专访吉林大学教授朱迅草船借箭,中国药企出

发布时间:2022/8/11 14:52:14   
白点疯 http://m.39.net/news/a_11178134.html

财健道,作者|吴妮,编辑

尹莉娜

或顺理成章,或因生存倒逼,中国药企集体出海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原料药、仿制药以及创新药三条赛道上都挤满了前赴后继的药企。

它们迈的步子也越来越大,从药品专利license-out,到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再到扎根国际市场自建全球化营销网络。

头顶的星星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路要一步一步走。相比原料药大规模占据国际市场的盛况,中国的仿制药尚未在国际形成影响力,创新药出海的成功案例更是寥寥。

在决定出海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想清楚。

在现在是创新药出海的最好时机吗?仿制药国际化是否对中国药企还有吸引力?自主出海还是借助外力?……

出海是一场押注与豪赌,关乎企业的发展存亡。

《财健道》邀请吉林大学教授、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长朱迅对这一系列行业问题作答。朱迅历任新药领域监管层专家、药企高管、一级市场投资人等。

01药企出海三部曲:中国消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财健道:无论是奋力转型的传统制药企业,还是创新型的biotech公司,都在加速国际化布局。从目前来看,中国药企国际化的现状如何?

朱迅:在过往的30年,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能看到“中国制造”的身影。有统计数据指出中国已在13个行业居于全球第一,包括液晶面板、电池、手机等。但药品领域的“中国制造”明显掉队。

你看01年中国药企国际市场收入TOP0这张图,其中9家制药公司大多数都是原料药企业,比如海普瑞(.SZ)、普洛(.SZ)、华海(.SH)等等。

成品药企业非常少,榜上有名的仅有三家复星医药(.SH)、百济神州(.SH)和君实生物(.SH),跨过门槛百亿的只有复星医药。百济神州主要海外收入来自于license-out,君实生物的主要海外收入来自新冠抗体的特殊收益;复星医药的海外收入来源于海外收购带来的现金流及新冠疫苗的海外销售,其海外收入约占总营收的35%,并不高。据BCG(波士顿咨询)分析,国际领先药企海外收入平均占比都超过60%。可见,中国在药物制剂领域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几乎为零。

榜单之外的恒瑞(.SH),01年海外收入仅为6.16亿元,收入占比仅仅%,且收入来自仿制药而不是创新药,离成为bigpharma更是遥远。

财健道:从近几年的出海情况来看,以license-out形式出海的创新药数量增长较多,但自主出海的创新药接连不利,突围者寥寥;另一边,仿制药出海进展加快,BCG在《扬帆远航中国药企出海总体趋势与挑战》系列文章中提到,中国仿制药历年取得ANDA数量持续走高,部分企业海外仿制药销售额高于国内销售额。仿制药出海是否是更优先的选择?

朱迅:我一直说,未来10年,药品领域将上演中国消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三部曲。看一看遍布全球MadeinChina或ManufacturedinChina的各种产品,哪一种产品不是先经过中国消费的锤炼才逐步进入中国制造的台阶,按照这个逻辑,在仿制药经历一致性评价全国集采后,在大批biosimilar(生物类似药)被中国患者使用后,药品“中国制造”的出海一定会快速到来。

“中国制造”的主角有三类,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制剂),biosimilar以及fastfollow和metoo类药。

首先要通过国内14亿人口的消费锤炼中国药企的能力,促使这三类药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当药品“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声誉构建起来后,中国药企攻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就来了。这是中国制药行业能够在未来一段时间得到快速发展的路径。

只有实现了大面积、全方位药品的中国制造,才可能逐渐走向中国创造,将大规模创新药推向世界。中国创造的含义是,将中国原研、生产的创新药销售至全球,并在海外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

完成这一链条是有很大难度的,目前来看,中国创造还不足以成为主流,仅有百济神州、传奇生物等个例成功闯关。01年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全球合计销售.18亿美元,仅占BTK抑制剂全球规模的%,市场份额较低,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财健道:“中国消费”需要到达什么程度才能过渡到“中国制造”?

朱迅:我认为,不用等到药品的中国消费完成,由于中国已经加入了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药品审评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只要中国消费在进行中,就是在锤炼药品的中国制造能力及质量水平。如何开启中国消费?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进入集采、biosimilar批量获批并低价用于数目庞大的国内患者、metoo类药在国内提前成为“类仿制药”的非独家品种进行竞争等,不同种类药品有各自的方式。

0药品“中国制造”出海,喜忧参半

财健道:现在国内一大批制药企业开始考虑放弃仿制药,因为本土仿制药市场丧失了对企业的吸引力,海外仿制药市场的吸引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迅:全球仿制药市场增长稳定,而且海外受到医保支付压力的影响,对低价仿制药有较大需求。以美国为例。年,美国FDA前任局长ScottGottlieb博士一上任,迫不及待地强调了高药价的问题,表示将促进低价的复杂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替代品上市,努力降低药价,目标是每个药都有至少3家仿制药生产商。在政策方面,FDA允许首仿药有天的独家经营权。这天的独占期实际足够让这个处方覆盖美国80%以上的市场,对企业吸引力是很大的。

财健道:“中国制造”的主角为什么是化学仿制药(原料药、制剂)、biosimilar以及fastfollow和metoo类药,中国在这三类药的研发、生产方面有哪些优势?

朱迅:原料药相当于化学仿制药的“芯片”,在全球供应链中至关重要。中国原料药企业承担全球超1/3原料供给,这是中国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长期优势。我个人认为伴随着中国消费的实现,原料药下一步将升级换代,通过绿色合成、生物合成进一步降低成本,进而拉动制剂的出海。

和化学仿制药相比,biosimilar在海外的降价空间有限,因为生产所用的每克蛋白都是刚性成本,生产制造工艺更为复杂。但事实证明,中国已经提前把biosimilar变成了biogeneric。一方面是生物药没有像化学药一样的专门的API供应商,另一方面biosimilar的生产硬件设备及工艺类同,培养基及纯化介质等主要耗材,特别适合大规模生产,这正是中国制造的优势。

此外,biosimilar的中国消费已经开始,生产能力正在大幅度提高。我认为中国在biosimilar领域的发展将会非常之快,在不远的将来有望出现类似于芯片、手机制造领域的台积电、富士康这样的biosimilar制造巨头。

实际很多metoo类、fastfollow类药,我们也提前把它变成仿制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metoo类、fastfollow类药进入消费市场,这部分的中国制造也快要来了。

药品一旦过了专利期,就接近于普通产品。人们对药品的要求变成:高质量低价格。从0到1中国薄弱,从1到10也有点儿费劲,但是从10到这是中国的强项。

财健道:如果走仿制药出海的路径,就不得不提到印度这个强敌。中国在其他制造领域远远超过印度,却在药品领域被甩在后面。除了与国际接轨晚等客观原因,从主观层面来看,中国药企是否错过了一些机会?

朱迅:国内以前的药品分类里有一种叫3.1类药。3.1类药指的是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业内一般称之为“首仿药”。3类新药开发风险和成本较1.1类新药小,且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政策红利,有4年新药监测期。

当时本来是大力发展仿制药的好时机,但最终市场却是浑水一滩。

因为3.1类药不要求与原研药头对头的BE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很多企业单纯模仿海外新药的处方和化学结构,产生了质量一致性问题。

年8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对我国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做出明确要求,即仿制药在质量和疗效上与原研药品一致。很多仿制药厂商基本推倒重做,中国这才有了和国际对标的、真正的仿制药。可以说,仿制药迟到了很多年。

还有一些药企错过了-00年的国际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窗口期。特别是以恒瑞为代表的传统制药企业,纷纷自建RDcenter,想自己搞研发。这是0年前跨国制药公司的做法。

近0年,成熟的跨国药企已经开始大量瘦身,裁撤RDcenter;成长中的企业则采取与合作和投资扩张的方式,比如武田(TAK)通过与CRO公司的广泛合作,将研发工作外包出去,节省了大量员工和固定资产的费用,并以扩张性收购战略在加快其全球化布局。

航母应当配备舰载机、导弹,但未必都自己造,也不一定都花自己的钱,完全可以借助杠杆、借助外力。这是理念问题。

财健道:错过上一个市场窗口期之后,中国制药企业想要现在调转船头会不会有些晚?

朱迅:永远都不晚。如果不改变,那就等着温水煮青蛙吧。

仿制药现在是内外承压。内部压力来自医保和集采控费。从0年的医保规则来看,进一步医保控费的大方向已经很明确了,今后只要是非独家品种,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会按照最低价来定医保的支付价。而且医保支付价不一定是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假设医保谈判时有多家企业,就还得进行价格竞争,因为需要招标进院,进院后还需要促进医生开方。

价格压力的增大,让所有仿制药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甚至没有机会生存。生物药,特别是抗体药类biosimilar,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价格战,我预计如果仅仅考虑国内市场,可能都不是利润大幅降低问题,而是赔本赚吆喝的问题。

财健道:外部压力是什么?

朱迅:我认为三五年之内,印度的仿制药可能要大举进入中国,蚕食本土药企的市场分额。

印度仿制药的质量过硬,在国际上得到了较高的认可;而且印度仿制药有了很高的海外收益,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一定比本土药企的报价更低,可能略高于成本价。

这跟机票价格是一个道理。正常年份下的淡季,往返中国-美国的经济舱机票最低只要美元,经济舱定价这么低是因为是航空公司从头等舱/商务舱中赚够了钱,有数据显示商务旅客占航空公司旅客总量的1%,贡献利润达到航空公司利润总额的75%。

大家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32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