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前景 >> 岁寒知松柏从江淮大地看中国经济韧性
一个多月前,《南方日报》联系我,说他们和佛山顺德区、北滘镇组织了一个调研团,有区镇干部,有企业,要到安徽合肥、芜湖调研学习。
合肥和芜湖的确是近年来中国的产业明星城市,但要和佛山、顺德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还是有距离的。
佛山是个地级市,年GDP为1.22万亿元,高出合肥亿元左右。
顺德是佛山的一个区,年GDP为亿元,相当于安徽第二大经济城市芜湖的94%。
年顺德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在全国市辖区中首个突破万亿大关。顺德现有上市公司37家,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双万亿”实力,在县区一级罕有其匹。
北滘是顺德的一个镇。年GDP突破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北滘拥有两家世界强,美的、碧桂园。“给我一把螺丝刀,我能在北滘生产出任何一种家电。”这是过去对北滘家电产业链的概括,今天靠的是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机器人和AI。
因为产业强,知名企业多,地铁直通广州,生活便利,北滘吸引了大量人才。北滘常住人口38万人,加上流动人口有45万,现有博士多人,硕士2万多人,本科以上10万多人。今年3月北滘中学引进了15名高学历人才,包括3名清华北大硕士、2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2名中山大学博士、1名新加坡国立大学硕士。
这么强的实力,要到合肥、芜湖进行“深调研”,我多少有点意外。
顺德区委常委、北滘镇委书记唐磊晶说:“我多次听美的集团高管说芜湖的政府服务非常到家。美的年落户芜湖,当时只有一家企业,现在发展到14家,芜湖是美的除北滘总部外最大的生产、研发、销售一体化基地。合肥的产业投资,如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都非常出名。北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造成现代化科技都会中心,必须主动破除‘镇域思想’的制约,走出去学习。”
8月21日到25日,我随“顺德区北滘镇合肥、芜湖深调研”一行,走进了十几家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并与两地的开发区、高新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进行了交流。
途中,正逢“寒气说”提出,而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则是发展的热忱,创新的活力,岁寒知松柏的韧性。
问题当然是客观存在的。如京东方,面临着LCD(液晶面板)的下行周期,在OLED方面,全国也没有一家企业赚钱;如三只松鼠,年销售突破百亿元大关后,受流量红利见顶等因素影响,步入停滞、微降,正在强化供应链这一课;地方政府也说,财政压力不小。
但所到之处,我们看不到颓丧,听不到怨戾,看到的是拼力地搏,努力地创,坚韧地担当。
此行我见到的第一位企业家是洽洽食品董事长陈先保。他说:“做企业的人需要信心,消费者也需要信心,希望你这次调研,能原原本本地写出来,给人真实的信心。”
企业家之路:创新,利他
年创立的洽洽食品,年的销售额近60亿元,净利润9.29亿,其中葵花籽的收入近40亿元。
把一个葵花籽做成品牌,一年卖40亿,很了不起。花生也是很大的市场,但就没有“洽洽”,可能是因为没有陈先保这样的企业家。
安徽历来炒货兴盛,人们也知道炒制的瓜子吃多了上火,吃完了手脏,但只有到了陈先保,才真正用煮制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痛点,并做成“百煮入味香”的品牌。洽洽创业第一年,就在央视黄金时段打了万元广告,加上陈先保在糖烟酒公司工作时有渠道建设经验,“产品+广告+渠道”,很快成功。
但一直成功,比一时成功难得多。要坚持练内功、练基本功,什么时候飘飘然,就会吃苦头。
基本功之一是把原料搞好。在原料端,洽洽在不少偏远地区布局建设了原料种植基地,有种薄壳山核桃的,种碧根果的,他们输出种植技术,帮农民脱贫致富。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等地,洽洽每年推广种植的葵花订单面积有六七十万亩,累计带动了2万多前端种植户,平均每亩增产、增收元左右。
洽洽还与种业公司合作,围绕消费者好吃、好看、新鲜的需求,不断研发,改良品种。
洽洽给我的启发是,一个行业的领导者,要努力把价值天花板往高做,让利益相关方都受益。如果总是向下,总是价格战,那整个行业就很不健康,也形不成什么积累。
现在,中国的食用向日葵在世界上有5项第一: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一,种子科技含量第一,出口第一,从业人数第一(年从业人数万以上)。
研发之路: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
新型研发机构是这几年的一个热词,指聚焦科技创新需求,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是政、产、学、研、用、金(融)紧密结合的新事物。
截至年底,中国已有家新型研发机构。
我们在合肥去了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芜湖去了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三家机构各有特色。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院,由合肥市、经开区和哈工大合作,其模式是“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目前已转化及培育科技企业7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有4个亿元产值的企业已具备走上资本市场的潜力。
合肥工大智研院,由合肥市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其模式是“校企共生”,即引导学校拥有科学技术成果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的企业有效结合,通过股权激励、自设立项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等措施,助推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
长三角信息智研院,由中国科技大学和芜湖市政府共同组建,其模式是“科研立院、人才强院、产业兴院”,依托中科大的科研实力,以芜湖为试验和实践的初始载体,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几点:
1、政府有培育研发和科创的长远眼光,肯出钱出力,愿意提供“富养”的条件。
如财政支持,一般首个合作期为五年,按每年支持两三千万元计算,就是上亿的投入。此外还有土地支持、基建支持(如代建办公楼和厂房)等等。而短期内,政府并无什么经济收益,而是用符合科创规律的一些指标(如专利、人才)对合作方进行评估和考核。
2、抓住了紧密结合这个要点。
如在人才方面,长鑫存储和合肥工大的微电子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就进入企业做项目、发薪金。又如长三角信息智研院对接中科大,培养工程硕士,面向全国招生,第一年在中科大,后两年在芜湖的企业如海螺水泥、奇瑞等参与项目。
再如研发与产业相结合。长三角信息智研院针对海螺水泥在新型科技材料、高性能生物质基纤维、先进控制软件等方面的需求,与中科大的科研力量深度结合,并引进相关领域的国际人才加入。先进控制软件的项目已经孵化成公司模式,智研院、海螺水泥、团队三方组成,不仅将在海螺的上百条生产线上进行成果运用,还向外部开放。这种项目就有了产业化的可能。
3、有一支有情怀、专业化、市场化的队伍。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院的目标是“打造一批领军型科技企业”,院领导主动放弃了哈工大的教授职务,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有事业编制,完全市场化,像企业一样建立了使命、远景、价值观;合肥工大智研院的目标是每年培养6-8家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团的企业家问了很多和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问题,智研院负责人对答如流,切中要害;长三角信息智研院的负责人原是芜湖信息办的领导,他们主动选择离开机关,要在科创大潮中有一番作为。
我们还去了上市公司科大讯飞,这是一家年创立的企业,最初就是中科大的大学生在语音领域的创业项目,今天已是一流的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企业,在2G、2B、2C三个方向都有良好发展。我几年前来调研过,这次听说最近合肥市千方百计拿出了0亩土地,在离现有园区不远的地方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产业园,科大讯飞是其中的龙头。
产业之路:战略牵引,龙头带动
合肥放眼全球技术发展动向,打造“急终生智”“芯屏汽合”的产业名片(注:急是应急产业),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切入-引进大项目-打造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基地”的道路,社会已有广泛认知。
这次我们和相关政府部门、开发区有很多交流。产业精准谋划,政府精准支持,招商引智并举,项目高频调度,创新融资模式,这都是成功的经验。
年,合肥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12个重点产业,由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如市委书记担任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市长担任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各县(市)区、开发区比照建立相同的工作机制。
我问,政府领导怎么可能都成为产业专家呢?
其实背后有国际咨询公司、著名产业投资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助力,结合已有的实践,首先编订出每个行业的全景图、未来投资路线图。而且多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和园区已经培养了一批懂产业、懂投资的专业人才。所有大项目都有一套遴选、分析、过会、执行的机制。领导是在专业的基础上发挥项目拍板、亲自招商、协调服务等作用。
很多人说合肥政府敢赌,合肥领导说,我们不是赌博,是拼搏。
8年前后合肥引进京东方第六代TFT-LCD生产线时,总投资亿,政府出了90亿,剩余由银行贷款、政府担保。政府出资相当于彼时合肥一年财政收入的1/3还多,当时的市委书记说:“就算砸锅卖铁,玩命也要把它干起来!”为此合肥甚至停建了地铁。
京东方在合肥已有三条线,年底建成的10.5代线投资四五百亿,主要也是政府投入。等进入良性循环后,再向政府回购股权。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亿元,合肥方面通过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四个主体出资亿元,资本金根据项目建设资金需求计划,分批按比例到位。由于合肥政府的产业投资有良好业绩记录,现在不少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在项目洽谈期就想参与进来。
我问,政府大举投入产业,会不会对民企有“挤出”的作用?
首先,合肥政府投的面板、芯片等项目,是民企投不动、不愿投的,而国家战略非常需要。比如京东方的面板出来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面板就开始降价,液晶显示产业逐步由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主导,“缺芯少屏”的少屏问题得到解决。新能源产业现在很热,但合肥引进蔚来汽车时,恰恰是蔚来最困难、找不到社会资本投资的时候;其次,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控制,而是打造产业的第一驱动力,等项目能自循环了,政府会全部或部分退出;最后,大项目都需要产业链支撑,这些产业链上有很多民企、外企,反而获得了机会。
从我们参观的合肥京东方及其配套企业、民企背景的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来看,情况确实如此。先导薄膜就是围绕给京东方配套专门到广东招过来的。
如果说京东方拉开了合肥的新兴产业发展序幕的话,上世纪90年代芜湖市倾力支持的奇瑞汽车,则给芜湖的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芜湖有几个小汽车厂,但毫无竞争力,芜湖的领导认定汽车产业是未来,产业链长,带动性强,为此矢志不移要圆汽车梦,从长春的一汽引进了安徽同乡尹同跃。他们“谋于陋室,起于荒滩”,在农田荒滩、乱草茅屋上起步,没钱没人没技术,有的只是“造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冲动和“干不成,我就跳长江!”的热血,有好几年甚至连汽车生产资质也没有,要找别的车企买资质。顶着“黑户口”,却成就了大业。
年,比亚迪在合肥投资亿做新能源汽车,在芜湖投资亿做新能源动力电池和配件。项目建设中,不管什么样的问题,芜湖政府的态度都是“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王传福的家乡、芜湖的无为经济开发区挂出了一个大条幅,“比亚迪为家乡争光,家乡为比亚迪助力”。一期项目3条生产线,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半年时间。
大项目的带动性很强。我听说,芜湖的领导和奇瑞的尹同跃董事长为了引进配套企业前来投资,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要见8批客人。
而奇瑞自身在发展中,也已孕育出伯特利(.SH)、埃夫特(.SH)、瑞鹄模具(.SZ)三家上市公司。像做工业机器人的埃夫特,最初就是奇瑞公司的设备科感到国外的机器人维护成本太贵,自己鼓捣出来的。尹同跃说,奇瑞的“上市梯队”企业有一批,未来5年还将规划5家上市企业。因为奇瑞的探索,芜湖在新能源、农业装备、通用航空等领域都有一定布局,通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水平位居国内一线水平。
人才之路:建立生态,留人为先
当各地纷纷到合肥学习产业招商经验时,其实这已是昨天的故事,合肥现在在做的是,在招大项目的同时,打造种子基金,从源头支持创新。他们希望通过生态建设,从一开始就哺育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到外地引大项目。
今年5月,《合肥市种子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为在合肥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及优秀科研团队提供资金扶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就介入支持,帮助科研团队就地创办科技企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实现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
“你们听到的都是‘投大’的故事,合肥现在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