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前景 >> 追光,发光这群年轻人奋战在科研一线
“就是这里!去年6月28日,我们在楼下聆听了总书记的教诲。”冯新康指了指窗外,“总书记来到我们中间,用平实的语言讲了深刻的道理。这些话,字字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9年前,刚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光学工程专业毕业的冯新康,进入了上海一家激光加工设备制造外企。6年前,冯新康选择回到武汉,加入华工激光。在外企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跳槽?“关键设备的研发、组装都在国外,核心技术是不让我们碰的。”冯新康打了个比方,“在外企,更像一颗随时会被替换掉的‘螺丝钉’。回到国家的企业,才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部件’。”
6月14日,冯新康在实验室晶圆切割设备上进行工艺调试正如冯新康所言,华工激光也为这位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回头看这些年,我深度参与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如今34岁的冯新康已经成长为华工激光的业务骨干。“在华工激光,我亲眼见证了我们很多激光加工设备加速国产替代的过程,产品国内热销,海外订单也源源不断。”冯新康感叹,“参与国家战略的同时,我也很有成就感。为国科研,与有荣焉!”“这间实验室里坐满了人!大家紧盯着屏幕,我也不敢眨眼,‘3、2、1,点火!’紧接着白烟升腾,长征八号遥二火箭腾空而起······”回忆起“启明星一号”卫星的发射瞬间,张雪峰激动地“冒”出了家乡东北口音。“年2月27日11点06分,这一刻我将一生难忘!”张雪峰今年31岁,年加入团队开始研制“启明星一号”卫星时,才刚过28岁。在张雪峰眼里,大胆提出研制“启明星一号”卫星并总负责的金光教授不仅有研制卫星的底气,还有一股中国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的骨气和志气。6月12日,张雪峰在实验室工作张雪峰向记者推荐了“高分”电影《横空出世》。“小时候看这部以邓稼先为原型的电影,只记得漫天的风沙和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一句‘搞出原子弹,挺直腰杆子’大概是我对科学家精神最初的认识。”“10年前,我在吉林大学读本科时,第一次听李德仁院士的故事。”张雪峰说,“年,我来到武汉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见到了‘传说中’的李院士。追星成功的同时,也深感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重大。我们必须接好‘接力棒’,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中午1:00,穿着白大褂的同学们如“百鸟归巢”般,各自“扎”进实验室。“90”后材料示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梦雨和同学们一样,常常沉浸在实验中。“争分夺秒,做出别人没有的东西,内心会特别满足!”说着他便领着记者来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楼,向记者展示了一台自主研发的原位探测器。“比如,造芯片的时候镀膜需要镀几纳米,会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这一指标是非常难看到的。原位探测器就是看镀膜厚度的国际标准设备。芯片、电池、汽车、钢铁甚至制药,几乎都需要用这台设备来查看材料的晶体结构。”6月14日,晏梦雨在实验室观察掩膜板晏梦雨介绍,多年前,大家使用的设备几乎全部依赖国外进口。以原位探测器为例,那时候中国每年的需求有台左右,每台的价格约万人民币。“当时我们就在想,如果有一天人家不卖给我们,怎么办?”答案是“自己造!”正如总书记所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年,晏梦雨和同伴们终于把这台原型机做了出来。“除了高校、科研院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也用上了我们的产品。不仅降低了国际上原位仪器的价格,还具备向国际一流领域迈进的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楼,放眼望去,工位上全是年轻面孔。这样的格局,被光学工程师张海洋称为“大通铺”。此时,一位光学器件部门的同事将手机开着免提,从“大通铺”的另一头快速移动到张海洋面前,娴熟地拉来旁边的椅子坐下,一场远程会议就此开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刻也不容耽搁!同事大多是‘90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随时都能高效‘热聊’,解决问题。”张海洋直言。6月13日,张海洋在实验室工作为了更快、更高效,张海洋还有一个跟文件传输助手“对话”的习惯。张海洋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