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报告请登陆未来智库)后政策时代,消费和产业升级,医药行业新的长牛周期开启老龄化进入深化期,中国最有支付能力的一代人即将进入老龄化70后将在年进入50岁,中国最有支付能力的一代人逐步进入易生病周期。到年,60后、70后、80后分别对应年龄60岁、50岁、40岁,一个人的生病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提升,50岁开始逐步提升,60岁开始快速提升。如果从年龄层角度来看,60后比50后有支付能力,70后比60后有支付能力,且为中国最有支付能力的一代人。年将是一个时代的分水岭,老龄化逐步深化,而民众对于医疗的个人支付能力将大大提升。医保基金、商业医保、个人支付,新药支付能力提升医保基金腾笼换鸟,仿制药有望趋势性大幅缩水,对创新药的支付力度大大增强。同时医保基金一年增量亿以上,有支付能力,医保资金的支付结构更为重要。过去中国一年医保支出1万7千亿,仿制药近亿,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收缩产能,带量采购降低药价,仿制药有望大幅缩水至亿,医保实现腾笼换鸟。多出的基金可以支付医疗服务、创新药物等。同时医保基金每年绝对增量超过亿,-年当年结余均达到亿左右体量,同样可以用于支付创新药物。实现增强创新药物的可及性、可支付性。医保基金、年收入增速超过支出增速,压力减小;年开始收入增速又小于支出增速,压力增大。年1-10月医保基金收入2.03万亿,支出1.7万亿,规模又上新台阶。仿制药政策在年下半年深化,带量采购的试点很好的实现了仿制药价格的下降。年带量采购扩大范围,年及以后还有望持续扩大品种、扩大范围,仿制药的趋势非常明确,专利过期药品的超级待遇成为历史。未来仿制药的趋势有望走向美国,专利过期,供应增加,价格下降。仿制药的收入有望大幅缩水,医保基金得以节约,大大增加对于创新药物的支付。商业医保增长快速,未来有望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支付方。商业医保是欧美国家主流的医药的支付方。中国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各种个性化高端医疗服务的提供增加,无论消费型商业保险、各类重疾险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成为未来医疗新的支付方。年前10月人身险保费收入27,亿元(14%+),健康险亿元(30.27%+),健康险占人身险比重22%、占比继续稳步提升至超过20%。健康险中的重疾险还未大面积进入赔付期,随着时间的后移,未来健康险有望成为创新药物很大的新的支付方。政策变革边际影响有限,长期趋势已定,进入新阶段回顾过去:年7月是这一轮改革的开始,的临床自查与核查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之后的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批、生产、销售、医保支付等均发生了大变化。行业运行规律发生变化,子行业趋势性变化,有些行业发生趋势性逆转比如仿制药、辅助用药;有些行业获得了超预期蓬勃发展比如创新药CRO等。思考当下:站在年底,我们应该审视一下行业,审视一下医药上市公司。带量采购会持续不断第三批、第四批,会扩大到全国,会从口服制剂扩大至注射剂,这些将在未来的3-5年逐步发生。未来带量采购将成为仿制药销售的主流方式,成为常态。预期未来:仿制药带量采购成为常态。创新药审批加速,医保谈判成为常态,放量速度加速,3-5年内迅速达到峰值。行业运行规律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短期政策不再可怕,正视长期趋势,把握其中的确定性。从行业数据看行业发展阶段,年利润增速触底回升,年行业数据有望好转。年以前,医药行业是医保扩容推动的野蛮生长时代,增速块,波动大;-年,医保控费,带来了医疗器械的并购机会、医疗服务扩展机会、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年,改革初期,药品压力缓解,药品得到短暂的喘息机会;年,医保新的压力出现,改革进入深水区,带量采购开始,利润增速快速向下;年前10个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亿元,同比增长10.60%;同比增速较6-9月逐步小幅提升。年及以后,医药行业进入新的运行规律,仿制药缩水、创新药放量,年药品增速有望回升。产业升级一:从创新药到CRO/CDMO产业链将持续蓬勃发展5-10年国内创新药物研发和销售模型开启新时代,中国市场具备创新药消费能力创新药审评审批提速,创新疗法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年以来,国家对药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比于此前动辄7-8年的平均上市时间差,现在海外新药进入中国市场时间大大缩短,例如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和奥拉帕利在国内从受理到获批分别只用了7个月和8个月,奥希替尼国内上市时间只晚于美国1年4个月。受益于创新药审评审批环境的改善,除小分子靶向药外,PD-1/PD-L1等创新疗法也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年在美国获批的Keytruda和Opdivo分别于年8月和6月在国内上市,同年12月国产君实和信达的产品也获得批准。支付环境改善,国内创新药消费能力显著提升。过去创新药自获批上市到进入医保目录平均要至少经历4-5年时间,这也是制约新药销售放量的最重要因素。自年开始,创新药的医保支付逐渐迎来春天,年卫计委试水完成了3个产品的全国医保准入。年全国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创新药医保谈判是最大亮点,创新药开始通过谈判方式实现医保准入。-年合计53个创新药通过谈判方式进入了全国医保,年新增谈判成功品种70个,大部分为近年来上市的新药。目前创新药实行年度集中谈判准入已成为业内共识,未来大概率将实行创新药医保动态谈判准入。在医保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创新药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使很多此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得到满足,推动医药行业消费升级的到来。良好的政策环境下,中国创新药市场潜力巨大。从大型跨国药企收入来看,过去几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变缓,以及越来越多的专利药到期,欧美大型药企的销售收入增长缓慢,罗氏、阿斯利康、赛诺菲等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几乎陷于停滞。尽管在成熟市场的增长显示出疲态,受益于国内审评审批和支付环境改善,大型药企在中国市场表现仍然十分强劲。单独披露中国区销售额的大型药企,中国区收入增速几乎都明显高于其全球销售增速,很多企业中国区增速长期维持在10%以上,中国市场对创新药的消费能力也再一次得到验证。metoo/mebetter收获期,fastfollow布局期,firstinclass萌芽期年前后是中国创新药开始投入期: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等的创新药研发投入均开始于此前后。经历10年,逐步进入批量收获期。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PD1单抗、中国生物制药的安罗替尼、国产三大单抗品种,均成为第一批收获的创新药。年是放量第一年,我们预计安罗替尼销售有望达30亿,PD1整体市场有望超50亿,创新药物的放量大大超出市场的预期,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显现。年前后是中国创新药的第一个投入高峰期,不少品种进入三期临床:包括丽珠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以及香港上市的生物药公司、一级市场的明星公司,相继大力投入创新。年7月份的政策改革之后,一系列的改革催生资本对于研发投入的迫切性大大增强。上市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占比持续增强,头部公司的投入尤其显著。恒瑞医药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28.99亿元,显示出龙头公司的投入决心。头部公司逐步开始布局Firstinclass,风险增加,未来的潜力也增加。过去十年医药前十大市值公司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赛道和公司的选择一样重要。年医药板块前十大市值公司和年比仅恒瑞和白药相同。行业结构发生变化,顺应产业变迁,未来创新药物、创新医疗器械、医疗服务、CRO/CDMO领域均有望不断孕育牛股。已知靶点的肿瘤药物,单抗、小分子、双抗、ADC均成为研发热门领域双特异性抗体、PI3K/Akt/mTOR抑制剂、白介素(IL)系列、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单抗等)及联用、JAK1/2/3抑制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TLR受体激动剂等方向是海外研发聚焦热点,虽然部分靶点也有可能随着临床推进逐步被验证有效或无效,均值得重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