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介绍 >> 创新工场李开复AI和数字医疗融合将带来一
“目前,要研发一种有效的药物或疫苗,需要投入10亿到20亿美元的资金和数年的研发时间。而AI将大幅提升药物的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为患者提供更多价格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特效药。”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医疗创新趋势分享会上说道。
他以一家AI研发新药公司InsilicoMedicine举例,其用AI发现了肺纤维化、肾纤维化等2种罕见病药物。“科学家的生产力提高了,并能够以3到4倍的速度发现药物,而且可能便宜10倍。”李开复说道。
也正是基于这样对医疗科技的认知,在过去两年时间,大量的医疗科技企业在港股、美股和A股上市,也有大量的一级市场资金涌入。这里的参与者不仅有传统的医疗基金,还有一些新兴的基金,同时包括传统TMT基金。
“从去年2月份开始,市场进入了调整期。现在A股的PE估值到了12倍以下,基本上处于历史底部。对于港股和美股的情况,大家在过去的几个月也已感受非常深了。除了整个二级市场的动荡之外,俄乌战争、疫情,还有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的叠加,让整个一级市场也充满了动荡。今年是不是就那么悲观?特别就整个医疗赛道的投资而言,是不是就那么悲观?”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直言道。
对这个行业内人人都在自问的问题,武凯保持谨慎乐观,对此他分享了两个数据。
年,中国在医疗健康赛道的VC和PE募资一共达到亿美元,在美国这个数据是创历史新高的亿美元。虽然一直在说一级市场降温,悲观情绪蔓延,但现在一级市场的资金充裕。同时,这也说明,中国医疗投资市场在未来三到四年里,资金仍然充裕。
第二个数据有关退出。清科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有起投资,医疗健康赛道投资案例数和投资金额分别为起和.96亿,均位居第三。同时在第一季度,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中国企业上市的数量达21家,在所有行业里位居最高。
这是一个数据结果,说明外界虽然不乏唱衰,但投资人在实际决策中对医疗健康项目仍保信心。那么这个信心来自于什么?
这就需要回到文章开头李开复所言:科技的发展。
这个发展可以从疫苗进入临床的速度直观体会。年非典疫苗从发现病毒到进入临床试验历时数百天,而年新冠疫苗从公布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到一期临床试验获批(比如中国的康希诺和美国的Moderna)只经历了数十天。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整个医疗技术在非常快速地发展。随着病毒检测技术的成熟,年还没出现和普及的NG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technology)二代测序,到现在NGS第三代测序都已开始发挥作用。”武凯说道。
这只是过去几十年时间医疗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事实上远不止如此。武凯认为过去的医疗科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年之前,包括了小分子、重组多肽,即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也包括当下普遍接触的医疗器械,如CT、MR,种植牙、人工晶体、心脏起搏器。从年到年,药物领域从单抗药物进入了ADC药物、基因治疗及双抗药物,器械领域出现了手术机器人,包括当下使用的二代测序、神经介入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从年开始,医疗技术进入发展最快的时候。溶瘤病毒、mRNA药物,细胞治疗CAR-NK等一些新名词出现了,在医疗器械上进入三代测序,出现全世界最小的植入体——青光眼微创植入耗材iStent等等。年,肿瘤免疫细胞疗法(CAR-T)首次成功治疗了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EmilyWhitehead,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首次被发现。到前几天,Synchron开展首个脑机接口人体临床试验。
同时,AI技术快速发展,几年前AI已开始介入整个制药环节。年首个AI设计的小分子药进入临床试验,年AlphaFold2解锁98.5%人类蛋白质组结构,AI进入大分子药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三波的巨大的浪潮是“AI+Science”
AI的三大基石是算法、算力和数据,AI以此为养料迭代发展。这三者中数据尤其重要,因为要有海量的数据才能把AI的“大脑”训练好,人的大脑是可以少量的数据来训练的,但AI在大部分的应用里有越多的数据,最终得到的结果就越好。而且这个数据的增加会不断地让AI进化迭代。
“从计算机视觉、NLP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都看到类似的AI进化过程,特别是近年来,NLP领域的大语言模型在落地应用层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让感知智能跃迁到认知智能的通道畅通了。所以也可以说,哪个领域有海量的数据,哪个领域就会有巨大的机会。”李开复说道。
那么在医疗行业中,李开复有怎样的观察呢?
第一,传统的医疗行业正在全方位数字化,包含医疗流程信息化、可穿戴设备记录全程健康数据、以及新技术产生海量生物学数据等。这些数据将成为AI的“养料”,产生有价值的算法,在疾病预警、诊断、治疗、监测、长期管理等方面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更有利于执行针对患者的“千人千面”精准治疗方案。
海量的数据也会用在新药发明,如当下在做的小分子、大分子药,那么这些科学实验无论成功失败都会产生大量数据。
第二,从AI发展的角度看,刚开始的AI就是一个新技术去寻找落地场景。第二波则是AI在某一商业应用里创造价值,如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它们都是在交通、金融、制造领域中把AI应用起来。
李开复认为,第三波的巨大的浪潮就是“AI+Science”。“在医疗或者科学领域,我们过去很多都是小数据的做法。比医院,他们在真正的癌症数据上,每一种癌症都只有十来个例子,这是用来教医生的。但是AI可以学习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个例子,而且是越多越好,所以我觉得它的潜力非常大。”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医生,他的诊断能力主要来自他的经验,而一位医生一辈子可能看一万个病人都算很多了。如果是AI,完全可以看1亿个病人,甚至10亿个病人。AI医生可以通过海量数据可以去做更好的总结,而且还可以找到一些长尾的罕见病,也会避免一些用药可能带来的问题等等。
所以李开复认为,在海量结构化、金标准标注的闭环数据的助推下,生命科学赛道将不断寻找符合行业规律且有商业价值的落地场景。
“可以说‘医疗+X’时代下,一个科学家可以从半夜起床看实验结果的重复辛苦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以后的生物科学家、化学科学家、制药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可能更像是一个AI科学家,他可以用一套软件来写一些控制机器人的代码,帮助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工作。然后,科学家就可以把时间全部花在想新的点子和创造上,药物研发就可以得到提速。”李开复说道。
即便是高度依赖人类医生审慎判断和灵活操作的复杂手术,AI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年,美国的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渗透率是13.3%,到年预计会增长到23%;中国目前的渗透率还不到1%,还有大量的增长空间。
李开复判断,5到10年内,AI也将在各种医疗细分领域落地,“数字医疗和AI融合将带来一场新的革命。随着AI+Science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各学科领域不断交叉融合,技术驱动的医疗创新将迎来重大拐点,‘医疗+X’将是下个十年的医疗创新主旋律。”
“医疗+X”:交叉学科,跨界融合
这里所说的“医疗+X”指什么?武凯解释道,“跨界交叉和融合创新是现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材料、集成电路,以及传感器技术,生物化学,光电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大量跨界人才进入了医疗健康赛道,迅速推动了‘医疗+X’交叉创新的发展。”
武凯分享了他所观察到的两个变化。一个是交叉学科在多个方向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其中有些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如计算生物学(AI制药),合成生物学在医疗以及其他赛道(化工,日化等)的落地,手术机器人,医疗级别可穿戴设备,医美材料等。另一个是越来越多的创始团队有着复合型管理背景,如人工智能和医疗团队的结合(AI制药),医疗背景和传感器背景的交叉(可穿戴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科学家和化工行业专家的搭配,集成电路背景和体外诊断行业经验的结合(分子芯片)等。
基于对这些变化的认知,创新工场的整个医疗投资团队也有五个重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