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设备

中国颗粒学会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发布时间:2025/2/21 12:21:42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mip.39.net/fk/mipso_5154120.html

中国颗粒学会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侯曙光

匠心做药,品质立德

——让国内老百姓用上质好价优的国产吸入药物

02:03

侯曙光:年1月出生,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四川普锐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国家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特聘创业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特聘导师等。

中国吸入药物领域的领军人物,毅然放弃国外优渥工作条件,将所学知识和丰富经验应用于开创国内吸入药物高端制剂研发和产业化事业,多举措促进国内呼吸系统药物递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学科进步。先后参加和负责过8项国家级“十三五”和省部级科技重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专利授权近20项。

获选中国颗粒学会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人物故事——

近年来,我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持续处于高位运行,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相关数据表明,年我国成人哮喘患者总数就已达近万,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总数近1亿。因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致死的病患,长期居于我国居民慢性病死因的前三。

针对此类呼吸系统疾病首选吸入药物进行治疗,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吸入制剂国产化率不及10%。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药物的结果不仅是药价居高不下,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药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也存在极大风险,这些都影响着国内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

“如何能让中国的老百姓用上价格可承受而且质量好的国产吸入药物?”十年前,这个朴素的梦想在一位长期从事吸入药物研发的科技工作者心中扎下了根,并让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渥工作条件,从“零”起步回国创业,专致于高质量吸入制剂和创新型药物递送剂型的研发和生产,以期冲破吸入药物领域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他,就是侯曙光。

现任四川普锐特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侯曙光博士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吸入药物领域的工作。从学术研究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从行业全方位推进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在数不尽的探索和尝试中侯曙光博士勇担时代使命,以推进高质量吸入药物国产化为己任。在步履不停的奋斗过程中,他带领着他的团队也正一步步实现着心中的理想。

01.回国创业,放弃美国的优渥工作条件

年,侯曙光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随后于年赴美求学,在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攻读博士,师从国际顶尖的药用气雾剂科学家PeterR.Byron教授,学习和从事新型气雾剂的研究。在攻读博士期间,因表现出色,侯曙光还获得了弗吉尼亚州联邦大学“JohnWood”、“PhiKappaPhi”、学术界药学会“RhoChi”三项荣誉奖项。博士毕业后,他曾先后在美国PPD公司和3M公司等国际顶尖医药企业任职。

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十多年,侯曙光博士努力汲取国际先进药物研发技术和管理经验,先后参与主管了10余个吸入制剂和3个透皮制剂等产品的研发。年起,侯曙光博士开始担任3M公司药物递送部亚太区市场技术部经理,领导了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的创建和管理。从那时起,侯曙光博士几乎每季度都要回国一次,也是在那时起,他发现当时中国的新型吸入制剂研发和工业化生产还未真正起步。

不同于传统药物制剂,吸入制剂是药剂学、空气动力学、颗粒工程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精密药物递送装置设计加工等多种技术的结合,该类制剂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工业在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吸入药物领域,研发和工业化生产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特别是“蒙特利尔协议”生效后,在药用气雾剂抛射剂CFC(氟里昂)替代方案上,国内迟迟未有突破性进展。国内在吸入制剂研发和工业化生产落后的局面,导致国内患者治疗所用吸入药物长期被少数几家国外药企所垄断。上亿的患者用药,面临终生需要依赖价格高昂的进口药品。

为改变中国在吸入药物领域落后的面貌,为了国内老百姓不会因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因病致穷”,年侯曙光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渥工作条件,回国创建四川普锐特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锐特药业”),专致于高质量吸入药物制剂和创新型药物递送剂型的研发和生产。

02.从“零”起步,用匠心铸就仁心

创业的过程并不容易。当初国内在吸入药物领域,不仅缺乏药物的研发技术,甚至连上下游产业链都是缺乏的。

首先,企业招不到所需专业技术人员,国内相关领域的研发人才极度缺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侯曙光博士一边工作一边给“半路出家”的员工讲课。从“什么是吸入制剂”到“怎么可以做出优势”,侯曙光博士将自己多年来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知识和先进经验与员工分享。白天他是公司的负责人,晚上他就像老师一样审核员工的实验记录。

与此同时,当时产业链上也没有符合吸入药物要求的研发设备。于是,侯曙光博士就自己画图纸,再自己去找工厂来加工制作。甚至为了一个关键设备部件,侯曙光博士走访了多个省市。刚回国后的几年,侯曙光博士几乎变成了设备“工程师”。

从人才招募、人才培养到材料搜集、设备制造,侯曙光博士在公司创立的前两三年,基本没有能够启动研发,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筹备工作上,为后来研发和产业化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在侯曙光博士秉承的理念中,做药决不能急功近利,药品的质量就是药企的底线。要保证药品质量,需要扎实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在国内经验并不丰富的吸入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这个技术更是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试错。在跟员工的交流中,他常常提醒大家“不要急躁”,对待药品质量不能“差不多”就行,而是需要严谨对标国际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