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设备

2018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出炉做科研

发布时间:2025/2/21 12:21:37   
近日,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活动圆满落幕。评选工作从9月下旬开始,共72名同学申请参评,经过材料审查,72名同学进入专家通讯评审阶段。专家分别从学术成果综评、学术成果创新性、代表作学术水平三方面,确定了23名候选同学进入会评答辩。评选分为匿名形式开展的专家通讯评审以及现场举行的会评答辩评审两个阶段。最终评选出10位“学术之星”获奖者。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领略一下这些“学术之星”的风采吧!陈文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级博士研究生陈文龙,师从邬剑波特别研究员和邓涛教授。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方向主要涵盖新能源尤其燃料电池高性能电极催化材料的研发制备、温室气体CO2转换为可利用燃料的研究及相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等领域,并将多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联用,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已在《NanoLetters》、《NanoEnergy》、《AdvancedMaterials》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被引次数近次,谷歌学术h指数13。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7篇;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noLetters》论文被网站评为“MostReadArticle”。多次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国内会议口头报告(含国际A类顶级会议美国MRSFALLMEETING),赢创-交大博士培养基金获得者,被邀至德国交流。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跟随志愿者。荣获国家奖学金、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特等奖和一等奖、赢创奖学金、赵朱木兰奖学金等,获GE(通用电气)基金会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三好学生和优秀党员荣誉称号。李汶柏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级硕博连读生李汶柏,机械工程专业,师从张文明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软体机器人,动力学设计理论与控制技术。在读期间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新松机器人奖学金特别奖,第二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之星”,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砺远学术论坛一等奖。博士期间在IEEE/ASMETrans.Mechatronics,SmartMater.Struc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4篇(AB档13篇),会议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第一发明人9项),已获授权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航天基础预研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对面向环境勘探、军事侦察发展高速移动软体机器人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刘方辉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级博士研究生刘方辉,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自动化专业,同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杨杰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读博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并获得年度电院优博培育基金资助。博士期间共发表了20余篇期刊会议论文,其中中科院2区及以上期刊9篇。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论文7篇,EI会议论文6篇,其中包括4篇IEEETrans.(T-NNLS,T-IP,T-MM,T-CSVT)以及2篇CCFA类会议论文。担任8个期刊的审稿人,被模式识别领域旗舰期刊PatternRecognition授予“OutstandingReviewer”称号。此外,博士期间承担了多项国防项目,作为主要完成人,已申报国防专利三项。刘卓物理与天文学院级博士研究生刘卓,师从洪亮特别研究员。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院,之后在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工作三年。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中子散射技术,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他辅助实验方法,研究蛋白质动力学方面的课题。同时也在博士期间开展了利用中子散射研究石墨烯表面水的动力学方面的工作。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和《美国科学院院报》各一篇,并参与一篇SCI综述文章的撰写。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协鑫集成奖学金各一次。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高登研究会上做口头报告1次,中国物理学年会秋季会议做口头报告3次,获得第十一届吉林大学博士生创新论坛口头报告一等奖。赴英国,美国和日本的中子源进行实验,并在英国牛津大学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交流学习。担任过物理实验,商务英语,生物分析化学课程的助教。苏慧化学与化工学院级博士研究生苏慧,师从陈接胜和李新昊教授。本科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是过渡金属/碳氮界面的电子转移与催化构效。博士期间曾获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第四届陶氏可持续创新学生挑战赛二等奖。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优秀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包括化学类顶级期刊J.Am.Chem.Soc.1篇,Angew.Chem.Int.Ed.(VIPpaper)1篇;NanoEnergy(IF=13.6)1篇;其中,关于莫特-肖特基电子转移效应活化金属Co纳米粒子实现由醇到酯高效转化的研究工作入选高被引文章。王超生物医学工程学院15级博士研究生王超,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获双学士学位,同年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进行硕博连读,师从高维强教授和张岩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期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SJTU-USYD研究座谈会”最佳研究展示奖,“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学术报告特等奖,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博士期间参与撰写或主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面上项目3项,发表SCI期刊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28.。其中,代表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CellResearch,单篇影响因子15.(独立一作),该研究成果被《中国科学报》以要闻形式报道,并转载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权威网站。入学至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汇报展示2次,在校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3次。王焕医院消化内科级博士生王焕彬,师从许杰教授。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医院攻读硕士,年转博。研究方向为消化道肿瘤,目前课题为肿瘤免疫逃逸受体的蛋白调控及机制研究。曾获得硕士新生国家奖学金,博士新生国家奖学金,连续多次学业一等奖学金。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37.2其中一篇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ChemicalBiology》。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4项。研究发现了肿瘤免疫逃逸重要受体PD-L1的新型抑制剂,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和制药公司中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0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