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前景 >> 聚焦新冠疫苗供应链国产化背后这家中国企业
色谱分离三种染料组分的示意图此外,在占据主要成本的同时,分离纯化环节的质量还直接决定了生物大分子药品的综合性能表现,其工艺效率也直接影响着药品生产效率,是目前生物制药的主要生产瓶颈。产品分类上,如果按基质划分,色谱填料大致可以分为无机硅胶填料和有机聚合物填料两种。其中,无机硅胶填料主要用于中小分子(有机合成药物、植物药、手性药物、抗生素、多肽、胰岛素等)的分离分析,有机聚合物填料则主要用于大分子(蛋白、抗体、疫苗、病毒、血液制品等)的分离纯化。在小分子分离纯化和分析检测领域,业界习惯使用“色谱填料”作为名称,而在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领域,业界习惯使用“层析介质”作为名称。市场竞争格局方面,用于小分子分离纯化的硅胶色谱填料主要供应商包括日本OsakaSoda(原名Daiso)、Fuji及瑞典Kromasil,用于大分子分离纯化的层析介质主要供应商包括美国原GEHealthcare(被Danaher收购)、Bio-Rad、德国Merck及日本Tosoh。目前,纳微科技的产品线中既包括无机硅胶填料,又有有机聚合物填料,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硅胶填料的研发上,纳微已超越国外垄断的第二代产品,做到第三代技术,公司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可商业化生产第三代单分散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的企业。在纳微第三代硅胶填料实现产业化之前,国内只能生产价值低廉,且早被国外淘汰的第一代无定型硅胶色谱填料,而第二代高性能高附加值多分散球形硅胶色谱填料基本依赖进口。在聚合物填料方面,公司则是继GEHealthcare之后,全球第二家可规模生产单分散聚合物色谱填料的企业,这也是目前该领域最高端的技术和产品。图
硅胶色谱填料的发展迄今已历经三代,纳微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可商业化生产第三代硅胶色谱填料的企业图
纳微色谱填料与国际知名品牌对比为巧妇之炊备“米”在美定居多年后,江必旺博士于年正式回国,成为当时较早一批海龟科学家中的一员。归国之初,其就职于北大深圳纳微米材料研究中心,任实验室主任。随后,受地方政策的吸引,加上前期的筹备,其又于年创办了苏州纳微科技,落户于苏州工业园区。“因为有位老家亲戚患糖尿病的原因,我在当时发现国内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大多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医疗负担。当时,我就在想,做药我不行,但我还能做些别的什么可以帮助降低国产生物制药的成本,最后降低患者的负担?就这样,经过一番研究,我决定把用于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介质色谱填料做起来,填补国内空白,这样至少能降低胰岛素等国产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患者的负担。”在与记者的访谈中,江必旺博士这样解释他创业的初心。据了解,目前纳微所拥有的多种用于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都是在江博士的带领下,通过长期的研发才获得成功。比如说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即是公司花了整整十年才顺利实现产业化,现在已经可以用于包括胰岛素在内的中小分子药物的分离纯化及分析检测用色谱柱。“做硅胶色谱填料其实对于我来说属于‘跨界’,因为硅胶(二氧化硅)色谱填料是无机材料,而我学的是有机高分子材料,虽然两者都属于化学材料这个大领域,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细分壁垒,一般来说做无机材料的很难做有机材料,做有机材料的很难做无机材料。不过,也可能正因为是跨领域创新,我们才有机会颠覆硅胶色谱填料的制备技术。”江必旺博士告诉记者。然而,技术出身的他在创业之初遇到的第一个始料未及的“难关”就是低估了产品产业化的难度,在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证明制备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的技术可行性后,纳微又花费了近八年时间才最终将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成产品。年,纳微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三代技术产品—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正式商业化上市,公司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可以大规模生产有精确粒径大小,和高度粒径均一性的硅胶色谱填料的企业,不仅填补了国内球形硅胶色谱填料的空白,而且促进了世界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因为学校(实验室)科研只需要解决一个关键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产业化却要解决一环扣一环,多个层面的能相互影响和关联的技术或工艺难题。”他这样向记者解释产业化的难度。在漫长的产业化过程中,出于对项目未来前景的怀疑和动摇,个别公司股东和管理层提出希望终止项目,转而做其他可迅速实现收益的短平快项目。“甚至有不少投资人跟我说,他们非常看中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我们愿意做低端一点的产品,他们就愿意给我投资。他们并不看好我们做‘色谱芯’(色谱填料),认为与中国大环境不相匹配,风险太大。”江必旺博士说道。“但我这个人也比较倔,我觉得如果连我都不去突破这种底层技术,而去做短平快的中低端产品,那么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要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品就更没有人愿意去做,但中低端产品如果我不做的话,也肯定有人会去做。而且我回国创业的初心就是希望把高性能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国产化,虽然我知道难度很大,风险也很大,但我并不愿意就此放弃。”他说。就这样,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营、减少对资本的依赖,也为了能继续做想做的事,纳微随后投入了一小部分精力研发了由日本企业垄断的平板显示用微球材料,该板块业务在纳微成立的前几年时间里一直为公司提供了重要的现金流来源。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年6月18日,上交所受理了纳微科技提交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两轮问询回复。而从纳微科技的招股说明书来看,目前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规模仍相对较小,年~年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4万元、.58万元和1.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万元、.24万元、.86万元。分业务来看,到年,纳微科技药物分离纯化微球材料及技术服务(包括硅胶色谱填料、聚合物色谱填料、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亲和层析介质、疏水层析介质等)已实现营业收入约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65%;光电领域用微球材料营收接近万元,占比从年的34%降至23%左右;公司另有一部分业务为药物分离分析色谱柱及相关配套,占比约10%。谈及公司体量较小的原因,江必旺博士认为这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有一定关系。“与光电领域只要我们的微球产品性能够好,价格更优惠,就随时可以进行产品替代不太一样的是,在医药行业,产品的市场导入需要从药物研发阶段就开始介入,如果等到后期一个药品都要上市了,我们再想去替换别的进口产品,那就已经失去机会了。”他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解释称。“所以我们的产品是要到药品注册上市了才会放量,因为制药企业一开始只是少量采购用于药物研发的早期中试等阶段。”他说,“这也是我为什么反复向投资人强调,我们不能从本土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起来后再做产品,我们必须在产业起来前就将产品准备好。”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内诸多医药企业均第一时间投入到科技抗疫的战斗中,而纳微也不例外。记者注意到,早在2月28日,江必旺博士就在公司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