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设备

研发更多更好的药物大健康观察海外网

发布时间:2025/2/18 14:07:54   
来源:海外网图为工作中的柳红。受访者供图“新药研究周期长、投入大、失败率高,却是一份值得你倾注毕生的工作。”前不久,刚刚荣获了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的柳红,谈论自己的科研工作,却从“失败”说起。这是一项要经得住失败、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有热情才能走下去的工作。20多年来,柳红深耕药物化学和药物设计的基础研究。针对感染性疾病、炎症、肿瘤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20余个靶标,她和她的团队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高效有机合成技术和生物活性筛选技术,发现并优化先导化合物,进行创新药物研究,坚守在新药研发的第一线。她带领团队发现了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DC,正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她在《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在多个重大疾病领域发现10余个候选新药,7个处于临床研究,获国内外授权专利86项,实现技术转让7项。做人、做事、做学问“即便不做药物研究,我也会从事与医药、与生命相关的职业。”柳红出生在医学世家,“我爷爷在当地给小孩子看病很有名,他有一套独门的用药配方,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很神奇,后来读书很喜欢化学。”高考时,柳红被第一志愿中国药科大学录取。年本科毕业后,柳红到了山东新华制药厂工作。两年下来,她发现,企业的药物研发主要是将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而她更感兴趣的则是前沿科学与创新研究。凭着对科研的一腔热情,柳红选择辞职考研,重返中国药科大学校园。重回校园的柳红,犹如回到知识海洋的鱼儿,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前沿科技的机会。年,国际上兴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是国内拥有计算机工作站的少数单位之一。柳红带着导师的推荐信,在假期只身来到上海求学。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的陈凯先,热情地接待了柳红,安排她进入机房学习,还鼓励她博士毕业后到上海药物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陈凯先的科学大家风范,给柳红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她走药物科研之路的决心更加坚定。“做人、做事、做学问。这是嵇汝运先生、陈凯先院士、蒋华良院士几位导师经常教导我的,也是我反复对我的学生说的。”年博士毕业后,柳红进入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十一五”开始,中国对重大新药创制给予专项支持。柳红明显感觉到科研条件的改善,随着迁入张江科学城,科研环境、设备设施大步提升。同时,科研体制改革也在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研发新药,上海药物研究所在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倾斜,“科研团队拿到新药临床批件,所里会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奖励。科研经费还与科研项目遴选挂钩,极大促进了各科研团队的合作”。国家队、国家人、国家责新药研发绝非一日之功。看惯了失败,也就能淡定、理性地看待成功。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DC诞生的背后,是柳红和她的团队十几年如一日的坚韧。“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0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