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介绍 >> 2021年业绩预告点评太极集团陕鼓动力
年业绩预告点评:太极集团、陕鼓动力、徐工机械
一、太极集团:业绩大幅预亏,背后反映的是改革的魄力
太极集团年业绩预告:
预计年归母净利润亏损4.7亿元左右,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6.3亿元左右;
对比年归母净利润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5.6亿元,即年扣非归母净利润比年多亏了万元左右,以及去年四季度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亏损大概7.2亿元左右。
去年四季度太极集团管理层这波财技骚操作确实有点猛啊!
但是,如果细分亏损金额情况,以及综合其它方面来看,却有一丝利空出尽是利好之意味!
根据业绩预告内容,亏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亿元(清理非主业和非盈利资产项目所致,具体是哪块项目减值得等年报披露);
其二,计提设定受益计划约1.4亿元(主要是为了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福利标准原因所致);
其三,为扩大销售规模加大了市场投入(预计这块主要是销售费用做了预提,进行了业绩平滑调整,即为了降低改制成本,会把费用先前置,利润留在后面释放,关于这一点,前期的文章有谈过,此处不详细谈了)。
关于太极集团此次业绩大幅预亏,其实去年11月份的文章《太极集团:隐藏利润意欲何为》就已经提前露出了一些蛛丝马迹信号,所以,这次业绩大幅度预亏,没什么好意外的,如果说真意外,那就是没料到改革之心如此坚决!
太极集团,这份业绩预告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革:改革是需要魄力的,“毒瘤”不拔,“改革”二字如何称得上?
年是国企三年行动改革收官之年,今年国企混改在资本市场必然会掀起一波小浪潮,搞不好是巨浪。
国药集团入主太极集团后,基本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聚焦医药主业,提质增效,尤其是管理层的更换,给太极集团的产品线尤其是藿香正气口服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年一季度以来,太极的六大核心产品线抗感染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镇痛药物、抗肿瘤、补益类都保持不错的增速,尤其是消化系统类药物(主要是藿香正气口服液)不管是从绝对金额还是增速看,去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当然,为了财务大洗澡及留利润,于去年中报大概预提了5.2亿的销售费用,去年三季报预提力度继续加大,叠加此次业绩预亏。
无独有偶,恰好俞总上任时间是去年5月份,也就说,俞敏总经理上任后效果开始凸显。例如半年报和三季报的收入及毛利率都是增长,而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看也逐步降低。那为何销售费用仍然居高不下?
答案抑或在于为了降低各种改制成本,有压股价诉求,只可调节销售费用,控制利润了,故,去年中报预提了不少销售费用。
从市场表现来看,太极集团混改从年2月通过彼时重庆国资委批准后,长期投资者若持有至今,股价如今也基本实现了三年一倍收益,在中药股表现中也算不错了。而过去太极这波涨幅资金对其的态度是犹豫,毕竟困境反转还没真正成功嘛,过往不受公募基金青睐,而最近披露的十大持仓机构来看,明显机构持仓相对增加了,已经进入了博时医疗基金的十大重仓股之一。
从最近这波回调来看,自从大宗折价交易后,有人来接货了。年后开盘,波动是少不了的,甚至跌停都有可能,可话说回来,如果真跌停,是谁在卖呢?为何要卖呢?难道机构要卖?可是机构这个价位卖了,真的值吗?难道游资要卖?可是游资都跑光光了呀,怎么卖?难道散户要卖?可是散户真的跟风踩踏吗?
这一切谁也不知道,节后,搬起小板凳看大戏吧。
今年,是中药行业崛起之年,尤其是品牌中药,又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叠加各种产品提价,以及政策助力,让中药在年多了一些不一样之感!
另外,公司在业绩预告中也谈到:“主营业务经营业绩剔除资产减值和设定受益计划因素影响后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改善”
既然是同比有所改善,那说明EBIT还是有增长的,即内生经营性稳步增长,到时等年报披露各大产品线经营情况便知一二。
最后,再普及一点混改内容知识: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按照当前70%的完成率,国企改革工作还有30%的工作量,预计在二十大之前全部完成。
而年中央企业“两利四率”指标的目标任务为“两增一控三提高”,“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要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资产负债率要控制在65%以内;“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要再提高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再提高5%、研发经费投入要进一步提高。
那么,在此背景之下,改革红利也将会集中释放,尤其是前期成效优秀的改革内容将会得到延续和加强,改革红利或将集中释放。
那么,有投资者朋友可能不明白,为何国企混改过程中为了降低改制成本从而进行调节利润或隐藏利润,最终有压股价诉求?
关于这一点,笔者的理解是,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混改路径有这么几种:
1、整体或核心子公司上市:将整体或核心子公司资产重整、估值并上市之后可以引入大量自然人资本和机构投资者,丰富股权结构,达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
2、原股东产权转让:本质上属于“存量混改”,主要遵循“价高者得”这一根本原则。
3、增资引入新股东:主要是解决混改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即解决资产负债率偏高问题,这种模式目前国企混改的主流模式。
4、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投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活力,提升效率,经验借鉴,取长补短,扩展主业,协同进步,业务转型,创新优化,等等,核心是要消除公司制度的代理问题,进而对公司进行一系列现代化企业制度改革,包括:职业经理人制度、员工持股、高管股权激励等。
5、开展员工持股:这种模式一般会以“增资扩股+员工持股”的典型模式开展,其目的一则丰富持股结构、提升经营效率;二则可作为股权激励,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人才流失。
6、管理层股权激励:主要是发挥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积极性,留住核心的骨干人才。
比如此次太极集团控股股东国药集团,国药集团过往的混改方式主要有三种:
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权激励、收购民营企业。
当初引入复星医药成立国药控股后,国药集团的医药商业在全国范围内突飞猛进,目前已成长为最大的国内医药企业。之后又通过收购盈天医药(现改名为“中国中药”)和同济堂,以及通过中国中药收购天江药业,在中药领域以及中药配方颗粒领域获得战略性布局。
包括之前国药集团在国药控股的股权激励,以及国药集团在国药控股的股权激励,以及国药股份、国药一致、现代制药、天坛生物的资产整合方面取得进展也能够略知一二。所以,我们回头看,太极集团在改制工作没有完全成功之前,比如倘若后续会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或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或者说重新引进战投,或者进行收购等,为了权衡各方利益(此处的“各方”不一定指中小股东),自然会降低各方持股成本,最终实现降低整体改制成本目的,所以此时就会压住利润,估值自然也会被压制,不让市场炒作,从而压制股价。
因此,这句话是否也在告诉我们,年一季报会有惊喜?
您品,您细品。。。
二、陕鼓动力:这个前瞻性指标起作用了陕鼓动力年业绩预告:
预计年收入为.6亿元至.9亿元,同比年的80.7亿元增长28.4%-31.3%;
预计年扣非归母净利润6.5亿元至7亿元,同比年的5.2亿元增长24.4%-34.9%;
如果收入和净利润都取中间值,则:
年收入为.8亿元,增量收入24.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6.8亿元,增量利润1.6亿元。
即扣非增量净利率:1.6亿/24.1亿=6.6%。
从季度数据来看,去年四季度收入21.2亿元、同比增加10.3%;扣非归母净利润0.55亿元、同比减少60.7%。
很显然,去年四季度出现了增收不增利情况,再结合之前的文章《陕鼓动力股价为何选择在今年爆发?》中也谈到过,陕鼓动力的一个指标:预收款下降(或预收存货比)当时引起了笔者的担忧,果然在四季度出现了一丝不安。
同时继续看下图两个指标:年度扣非净利率和年度增量净利率。
为何要看这两个指标呢?
主要还是因为陕鼓动力当前收入构成中仍然以周期性业务为主,还无法真正意义摆脱强周期性影响,所以单纯看年度扣非净利率抑或看不出问题,但倘若结合年度增量扣非净利率看,从年的27.7%增量净利率下滑至6.5%,这也说明了,公司去年业务受到了下游以冶金和石化景气度影响。
尤其是诸如陕鼓这类低净利率的企业,利润率的重大变动,对其股价影响也是巨大的。
后期陕鼓动力的业绩想走向弱周期性,则看其工业气体业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和碳中和业务(能力转化设备、工业流程能量回收装置)在今后能否带来更多的业绩增量,否则业绩仍旧受制于下游钢铁石化等强周性行业的影响。
三、徐工机械:资产注入实锤,混改在路上
徐工机械年业绩预告:
预计年扣非归母净利润50亿元至55亿元,同增41.9%-56%。
倘若取中间值,扣非净利润为52.5亿元,去年前三季度为43亿元,则可知去年四季度为9.5亿元,同比Q4的11.1亿元,下降了16.8%。
相较而言,Q4-Q3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5.3%、%、39.6%、70.6%,所以,去年四季度业绩不是很理想,看今年怎么恢复了。
另外,徐工机械于年9月18日公布了重大资产重组公告,即,将徐工集团体外资产徐工有限注入到上市公司徐工有限,而徐工有限的核心看点就是挖掘机、混凝土机械、塔机、矿山机械机械等业务。
关于重组进展情况,于去年11月8日已经通过了江苏省国资委的批复,接着11月25日也收到了证监会的许可申请受理单,而此次徐工机械的混改是笔者前文论述到的当前主流模式:增资扩股。
当然,关于徐工机械的看点,在此前文章《徐工机械投资笔记》也谈到过,其投资逻辑在于混改预期后带来的净利率提升和徐公有限资产注入,而目前由于处于改制过程中,所以为了降低改制成本,管理层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利润,最终压制股价。
跟太极集团的逻辑大同小异。
不管是太极集团还是徐工机械,抑或是同仁堂、郑煤机,这些标的都是属于困境反转类,这类型股票在所有股票投资类型中可以说难度系数是最高的,处于高收益高风险类别,一般人或者承受心理能力较为一般的,不建议大家玩,后面就困境反转类型做个专题分析,如果时间充裕,也会把价值成长和高速成长详谈,分享一下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