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制药设备 >> 制药设备资源 >> 严监管之下的科研破局新兴的化妆品CR
借美妆行业兴起的功效之风,近年来不少医药领域内的概念逐渐向化妆品领域进行演变。
热门抗老原料的流变、功效检测的日渐规范、对机理研究的深度探索、医学级护肤品概念的提出等,都说明了功效护肤品正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赛道观察者,春雷社发现,国内近来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化妆品CRO模式,部分依托强大科研资源的机构已经陆续介入,旨在突破美妆的科研困境和传统的供应链模式。
为此,春雷社特地请教了国内化妆品CRO倡导者、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来成先生,从应用逻辑、市场前景、行业意义等角度,为各位产品经理们解读化妆品CRO这一新兴概念。
Part01
新规下的破局方向
化妆品研发CRO平台源于制药行业的CRO(ContractResearchOrganization),即合同研究组织,通过契约式战略联盟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具体是通过化妆品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某双方或者多方合同约束,由第三方研发组织即化妆品CRO平台运作方提供有偿技术服务。
而国内的CRO不局限在药品的临床服务,还覆盖到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从原料筛选乃至上市后的推广环节,服务范围十分广泛。
应用到化妆品行业,也有类似的属性。据陈来成介绍,麻尚会CRO拥有从前端至终端的全链条定制服务,涵盖化妆品原料研发、新原料申报、原料应用、配方研发、ODM生产制造、功效检测、产品备案、学术研究、科普推广、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申报等。
事实上,制药行业中,CRO的出现就是由于法规的严格要求,药厂觉得与其自己建队伍,不如包给专业团队更合算;而如今的化妆品行业,随着系列监管新规的出台,更专业、性价比更高的CRO也应运而生。
年元旦起,新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与后续的《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化妆品注册备案资料管理规定》等新规陆续施行,提高了整个美妆行业的门槛,新产品投产前备案周期延长,费用也大幅提高,给品牌方上新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据相关媒体报道,年1~6月的新品备案数据同比下滑在80%左右;因为备案问题而退出的企业也不在少数,企查查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化妆品生产相关企业吊销注销数量超26万家。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在轻量化的架构下,品牌作为委托方,在与代工厂的合作中,更像是一个「选品」的过程,并不掌握配方及产品核心技术。因此,依赖代工厂的品牌也缺乏自主备案的能力,此前由品牌方扮演「监制」、「出品人」、「品牌授权人」等身份,由代工厂进行备案的方式也被新规彻底堵死。
此外,大部分化妆品工厂的研发投入占比小,科研水平低,产品技术落后,科学配方研制开发仍处于模仿阶段,能改动的空间极小,难以满足品牌的产品差异化需求。
而在CRO模式下,化妆品科研成果通过平台的货币化量化结算。根据委托方要求,通过核心配方专利申报、研发成果学术化和行业地位的创建等途径来构建新锐品牌的知识产权壁垒;背靠CRO平台深厚的技术合作资源,也能推进新品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宣传。
「化妆品CRO是突破化妆品新规严监管,重研发的有力武器。未来这种模式会成为化妆品科研合作的主流。」陈来成表示。
Part02
治愈新锐品牌的「科研内耗」
在春雷社此前的推文中(往期链接),曾对专研成分的几种路径进行了拆解,虽然不是品牌出圈的唯一选择,但在竞争激烈的功效护肤赛道上,对于品牌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CRO机构便能够在品牌专研成分的打造上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据陈来成介绍,在产品前端定制方面有两种服务。
其一是新原料的开发,主要服务于化妆品原料经营源头企业。据陈来成介绍,新原料研发和应用研究、申报新原料的周期在2-3年,与麻尚会CRO合作一款新原料备案和应用的成本不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产业化,单纯研发和备案费用预计在-万元,如果要涉及到成果转化,估计投入不少于万元。
其二是基于现有原料的改动和复配,主要服务于新锐品牌。一般新锐品牌CRO会选择已进入《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版的某些特色原料来合作开发应用。围绕新锐品牌定制一整套产品的研发、备案和生产供应链落地服务,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所含的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越多,费用越高。
对急于变现的新锐品牌,麻尚会CRO提供的是现有原料的应用开发和配方技术服务。
从最终产品功效入手,到推荐原料概念选择,推进产品配方设计与优化,确认产品功效评价与优化,最后进行产品兼容性测试和老化稳定性测试。完成开发过程后进行产品备案与供应链生产制造落地,整个流程下来大概4-6个月时间,完全能适应新锐品牌开发新品的需求。
站在市场的角度,研发能力始终是新锐品牌们备受诟病之处。在多数新锐品牌的初创团队中,少量的研发人员也是偏向算法和基础研究,缺乏专业的化妆品研发应用人才。
在功效护肤赛道上强调自身科研背景的新锐品牌,大多采用两种传统模式:一种是与自建研发团队,投入资金搞研发实验室;一种是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依托的是科研院所的人才和仪器设备。
陈来成指出:「新锐品牌自己搭建团队,按4-5人基本团队模式,不算仪器设备和场地费用,单纯人员工资费用每年超过百万元;按化妆品CRO研发项目合作平均费用-万来算,这个合作投入成本在行业里算是低投入高产出了。」
更重要的是——「自建科研团队还存在人才引进风险,引进不合适和开发周期长都成为新锐品牌自建研发团队的痛。要知道早几年,化妆品行业研发工程师的人员流动周期一般在8-10个月,很多研发工程师都还没找到感觉就离职了,最终导致自建研发团队一地鸡毛。」
此外,麻尚会在为新锐品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曾遇到一些新锐品牌与高校、大型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后,「学院派」的联合研发成果根本就难以产业化的现象,例如在产品稳定性、实用性和性价比等方面,需要化妆品供应链的研发工程师做二次、三次研发,乃至推倒重建才能部分落地。
在这个意义上,化妆品CRO机构也能替品牌方承担研发过程可能遭遇的风险。
虽然由轻到重的布局是新锐品牌到达一定体量后的必然选择,但CRO至少可以在品牌的白手起家阶段扮演一个保驾护航的角色。
小结:
国内化妆品CRO现在仍然处在萌芽阶段,不少机构想介入化妆品CRO这一新生事物。然而正如许多药企跨行美妆但并不顺利的案例,看似是功效上的「降维打击」,实则忽略了美妆行业中的「市场风向」、「品牌构建」、「功效叙事」等底层逻辑。
陈来成指出,与医药行业CRO有所不同,化妆品CRO要有强大、稳定的化妆品研发团队,要非常熟悉化妆品行业的法规,要洞悉化妆品销售市场,还要对化妆品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游刃有余,更要拥有快速入手和快速成果转化落地的能力。当然,化妆品CRO企业也必须具备化妆品行业的影响力和客户资源。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