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设备

国内生物制药一次性设备与耗材供需双提

发布时间:2022/10/26 15:25:58   

  虎年开年伊始,国内生物制药产业“稳链、控链”大幕即已拉开。

  生物制药一次性设备与耗材全球竞争格局生变

  实际上,生物制药一次性设备与耗材国产化和供应链可控的呼声本就日益强烈。本次外界诱因倒逼之下,行业新发展窗口或提前打开。

  追溯全球生物制药一次性设备与耗材产业状况,我们先从几个维度来逐一厘清:

  生物制药产业的蓬勃发展及自身工艺进步带来上游设备与耗材的旺盛需求。据中信建投刚刚发布的一份行研报告,全球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年的亿美元增至年的亿美元;我国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年的亿元增至年的亿元。同时,全球一次性工艺渗透率、年分别为12%、15%,年将达到28%;国内一次性工艺产能规模也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赛默飞、赛多利斯、思拓凡、默克等全球供应链巨头先发优势依旧,牢控一次性设备与耗材全球市场。如同国内很多起步较晚的新兴产业,生物制药一次性设备与耗材同样面临国产替代使命,原材料和用于一次性反应器/袋的膜材以及整体工艺均依赖进口。这意味着双重压力,一是该领域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话语权微弱,无法打开终端用户市场;二是导致国内生物制药上下游供应链脆弱不稳。一旦发生新冠疫情、国际贸易这种不可抗的外部变量,国内产业链马上捉襟见肘。

  不过,外界压力也恰恰给国内厂商带来了“后跑发力”的机会。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让上游企业开始更加   而在中信建投上述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包括上市公司楚天科技、石四药等,未上市公司乐纯生物等,国内企业已完成多款关键产品或解决方案的上市。其中,在大体积反应袋、大体积反应器硬件、WAVE反应袋及反应器、储配液袋、储配液系统、验证服务等6个一次性解决方案细项中,乐纯生物是全部已上市状态,另有多家企业已在研或部分上市。

  国内厂商全流程服务能力接受“大考”

  行业高速发展窗口期打开,仅仅是一个乐观的开始。鉴于行业特殊性和高专业度,国内上游厂商能否把握机遇,扛起“国产化”大旗?能否在本土市场建立足够信任度,甚至实现海外输出?全球竞技场中,需要研发速度、产品性能和全流程配套支持能力的全面比拼。

  以产品举例,我们还是截取速度相对较快的国内企业来看,乐纯生物于年底刚刚量产一款名为LePhinix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其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可以保障培养过程中的控制精度和运行稳定性,确保细胞在一次性生物反应袋中进行培养时,可以达到高水平的细胞密度和活率,保障目标产物的浓度和培养批次之间的一致性。

  与某进口品牌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在CHOK1和CHODG44细胞培养中的生物分析数据对比,展现出了代谢水平的可比性。比如,在CHOK1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活率、乳酸浓度、pH波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乐纯生物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与进口品牌的产品导出的这些数据均能够保持数据基本重合。

  在补料、通气等精确反馈调节与控制方面,乐纯生物的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甚至显示出了更高水准,如乐纯生物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通气控制精度在+/-0.6%FS、泵控制精度在+/-1%FS,而一些进口品牌的通气控制精度通常在+/-1%FS、泵控制精度在+/-5%-10%FS。

  在服务支持方面,乐纯生物一次性生物反应器采用GMP级别软件配置,符合三级权限管理和审计追踪功能,配置双重数据库,支持同第三方系统信号交互。可广泛应用于抗体、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疫苗领域;适用于细胞批次培养(Batch)、批次流加(Fed-batch)、灌流(Perfusion)等上游工艺;可支持悬浮培养(F、CHO)、贴壁培养(T、Vero、MSC间充质干细胞)等工艺类型。

  再看基础膜材,年1月,乐纯生物一款生物制药工艺薄膜上市,其商业化量产也给基础膜材带来了第一缕国产化之光。这款膜材从三个方面可对标国际水平:

  膜材及相关组件通过了ISO及USP87和88等一系列严苛的生物相容性测试;一次性生物反应袋在细胞培养活率及活细胞密度上性能优秀;可提取物种类少且含量极低、蛋白吸附极低,最大限度保障料液质量。

  物理性能方面,通过膜材配方和生产工艺的优化,牢固耐用,其拉伸强度、断裂拉伸率、热封强度、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揉搓测试等关键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际水平。如,热封强度能反馈出焊接牢固程度,目前国际龙头厂商数据是小于48N/cm,乐纯生物自主研发薄膜大于54N/cm;水蒸气透过率反映出隔水性能,国际龙头厂商数据是每天大于1g/m2,而乐纯生物自主研发薄膜每天小于0.8g/m2。

  服务流程可持续,实现本地验证服务即时响应,在售后服务和支持环节,可识别关键SUS工艺应用、考察单个关键SUS组件/系统、验证可提取物(E)/浸出物(L)风险。

  后起发力,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实现。在国产化进程中,单一产品或系统的性能提升只是入门级的挑战,全流程的交付能力和服务能力才是真正的大考。另一家券商医药分析师坦言,“下游企业对耗材国产替代的信心,恐怕还需要一定时间。”

  然而大风已起,生物制药上游设备与耗材的国产化进程已如箭在弦。就在数日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全球医药产业格局面临调整,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十四五”期间,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重点领域补短板、培育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重点企业。

  这和工信部近年来持续重点开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不谋而合。目前,中国“专精特新”企业有4万多家,其中“小巨人”企业有家,超八成的小巨人企业居本省细分市场首位,在强链补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开资料显示,乐纯生物在年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场份额稳居行业“隐形冠军”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包括乐纯生物在内的少数国内企业,我们已经看到了国产化之后的下一步——反向抢占终端国际市场。

(文章来源:中国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270.html
------分隔线----------------------------